储能出海要警惕“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09.23 421 字号: 分享: 打印


自2022年底以来,储能价格就在一路下行。


目前,储能电芯的价格降至0.3元/Wh,对比年初跌了近三分之二,源网侧储能系统的价格已降至0.5元/Wh,较年初下降一半,甚至有4小时储能系统报价低至0.435元/Wh。


储能价格何时才能见底?


近日,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判断,可能明年也无法见底,中国储能市场正在穿越价格周期,产品创新还有空间,成本和价格还会下降。


同时,2025年将是分水岭,储能将在国内部分地区实现独自盈利。


今年,国内储能企业加速出海,海外储能价格也明显下降,但在产品和服务要求更高、合同履约和交付风险巨大的海外市场,利润变低意味着容错率变低。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出海,如果把中国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带到海外,将会导致一损俱损,对中国储能出海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2025年国内储能将独自盈利


田庆军表示,技术进步是储能成本和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储能系统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成本下降。


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提升,主要来自储能电芯的进步,储能电芯能量密度持续提高,同尺寸容量从280Ah发展到305Ah、315Ah、350Ah…,对应标准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容量从3.7MWh到5MWh、6MWh甚至到8MWh+,循环寿命从6000次发展到12000次、15000次。


储能系统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其不仅仅创造了储能本身的单千瓦价格的下行,还创造了整个电站其他成本的下行,由于单箱容量提升,所需的电缆、用地面积、交流设备等都在下降等,所以储能电站的整体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田庆军指出,远景已经将标准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容量推向了8MWh+,但产品从推出到量产到成为行业主流,储能行业平均成本和价格还会持续下降;另外,即便如此,储能产品仍然存在创新空间,未来储能成本和价格还会降低。


“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在1毛钱到2毛钱之间。”田庆军表示,“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度电成本降到1毛钱只是时间问题。”


一方面是储能初始投资成本及度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另一方面是电力市场改革的加速推进,主管部门、各地政府不断推出新的储能政策,为储能商业化运行创造市场化条件。


今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了储能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并再次强调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独立储能明确商业模式、减少运行成本奠定了基础。


“储能的本质是交易,现货市场将是储能在市场上获利的主要来源。”田庆军表示,“以前大家认为调峰、调频是储能主要获利来源,但我们认为最大、最核心的价值创造,还是在电力现货市场进行峰谷套利,储能本质上就是充放电。”


根据规划, 2030年新能源要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截至目前,电力现货市场已经覆盖全国80%以上地区,其中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现货市场已经转入正式运行,省间现货市场也即将转入正式运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在进入加速推进通道。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和地区要求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预计未来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覆盖省份及参与比例均将持续增加,这意味着电力现货市场电价波动性更大,为储能增加收益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田庆军判断,预计2025年将成为新型储能商业应用的分水岭,储能开始变得比风电、光伏更赚钱,大概率明年在部分省份,储能就可以独立盈利了,这是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式的事件。

警惕海外“内卷式”恶性竞争


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了中国储能企业的共识。


由于海外高昂的电价和薄弱的电网,海外市场对储能的需求迫切。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基于电力市场交易,储能电站的投资回报率相对可观,因此,开发商不会盲目追求低价,而是倾向于选择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


海外储能市场的相对高毛利率让国内储能厂商加速出海。去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国内储能企业拿到了海外的产品认证,国内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已逐渐传导至海外市场。


近期,美国清洁能源协会(CEA)发布报告,2024年,美国从中国厂商手中购买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的价格从2023年的180美元/kWh下降到148美元/kWh,下降了18%。


CEA报告称,由于市场竞争加剧,300Ah+电芯的渗透速度快于预期,得益于能量密度更高、更方便运输、价格更低等多重因素,20尺5MWh储能系统在美国储能市场已成为标准产品。


根据企业反馈,从实际订单来看,年初至今海外储能的价格下降了约30%。某头部电池企业高管预计,今年三季度,国内的低价可能会对整个海外储能市场造成冲击。可以看到,海外储能市场的毛利率也在快速下降。


不过,由于海外项目从签约到交付相比国内时间周期更长,中标签约时是微利,到交付时,由于设备成本下降,实际毛利率相比签约时要高。


国内储能项目中标之后交付周期较短,并没有给设备降本留下多少时间。高工储能观察到,即便如此,也有厂商基于各种考虑,不惜亏损,以低于成本的报价投标。


海外储能市场是个高风险市场,海外市场合同履约和交付风险巨大,需要相对较高的毛利率进行缓冲,这样如果后期出现问题,利润还有可能覆盖。


田庆军表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不应该把中国市场的不理性价格竞争带到海外,比如,基于未来的成本下降,以低价去海外竞标,如果不给海外项目留足利润空间,“容错率”就会非常低,综合考虑风险和回报,出海的门槛反而提高。


高工储能分析认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如果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走低价低质模式,那么接踵而至的质量和安全事故,很可能会损害中国储能企业的整体形象,引发对“中国籍”储能企业的区别对待。当前,中国具有巨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正处在在全球建立技术和品牌优势,引领全球储能产业的过程中,要警惕“内卷式”的恶性竞争,断送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