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各大企业都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尽管光伏板块近期的连续上涨给行业带来一丝曙光,行业也集体开启“反内卷”上调报价,但光伏的发展之路究竟如何往下走,仍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自救与变革
10月中旬,CPIA举办了“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研讨会。光伏龙头企业大佬包括钟宝申和李仙德等纷纷到场。紧接着,协会发布文件明确指出“低于成本的投标中标行为可能违反法律”。此外,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也设定了一条“红线”,即每瓦0.68元人民币。
行业大佬先表率,行业“自救”正在进行时。
除了消息层面的一些行业自律措施外,光伏企业也并未止于现状,而是不断寻求着机会走向变革的道路。
首先是以技术创新对抗价格战。部分领军企业正在加速新一代N型电池的量产,将转换效率推向新高。例如,三一硅能在 2024 SNEC国际光伏展上向大家展示,其推出的新品转换效率高达26.7+%;晶科能源预计到2023年底TOPCon电池产能达到67.5GW,并计划在2024年N型产能破100GW。
爱旭股份在N型ABC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电池平均量产效率已高达27.2%,组件量产效率连续20个月位列全球商用组件量产效率排行榜第一。
其次,着眼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晶科能源实施“一体化”战略,通过垂直一体化整合来减少采购成本,增加组件端的竞争力。从硅料到组件,从研发到制造,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部分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产品差异化,在农光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能源局积极支持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利用模式,而在各地区也已经积极应用,例如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农业”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农光互补电站项目,共流转丘陵薄地近5000亩,陆续种植四季银花、亚特红等金银花特色中药材900余亩,构建起“农光互补、绿富同兴”的格局。点击回顾:农业+光伏: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农业新纪元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的关注度不断提升,BIPV技术作为实现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开始将光伏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例如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馆依水而建,其巨型金顶的设计融入了绿色和科技的“因子”,安装了1024块半透明的金黄色光伏玻璃,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为馆内采光、布景等运营提供了电力支持.
BIPV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投资机会等多个方面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有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增长点。
以"全球化"布局未来
除了行业自救及变革,全球贸易格局也正经历着重大变革。
美国大选结束,特朗普新的四年时代开启。点击回顾:特朗普高调“回宫”,中国光伏“变天”时刻?
面对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征收反补贴税以及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面对严峻考验,企业还需提前做好准备。
合规先行,稳健推进“本地化”运营。企业走向全球化,必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准入标准、贸易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营商环境、人文风俗等因素,通过深入学习了解目标市场的国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土化战略,并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其当地战略具备一定程度的抵御供应链风险的效能,保证企业稳健且持续经营。
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光伏企业部分已在全球市场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加快部分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是关键。发挥大企业支撑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研发“专精特新”产品,把产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重中之重。
建立光伏产品绿色低碳认证标准体系。推动国内国际绿色低碳贸易规则、机制对接;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
科学评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形势和保障能力。精准识别断点堵点,坚持创新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加紧补短锻长,不断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互促融合。
加快构建可延展、可共享、能兼容、开放式的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和数字资产体系。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据化齐头并进,面向不同行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球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加大力度建立高水平ESG体系。设置ESG管理委员会,发挥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ESG管理职能,把ESG事项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ESG管理的内部机构和相关人员职责,制定公司长远ESG管理方针,真正把ESG治理融入企业战略中
未来的竞争或许将不再是单纯的产能竞争,而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在这场产业链重构的比赛当中中,谁能够先行一步走上“全球化”,谁便有望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先行赢得优势。
还能再战“十年”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提供了到2030年电力、交通和供热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部署的预测,同时探讨了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并识别出阻碍更快增长的障碍。
报告预测,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太阳能光伏将成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到2030年,全球新增的5500GW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中,预计80%将来自太阳能。
在报告中,针对中国,也给予了极高评价。
IEA执行董事Fatih Birol表示,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未来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中国、光伏。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非常显著。从现在起至2030年,中国预计将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近60%。这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每增加两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就有一兆瓦来自中国。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反内卷”,我们还能寻求更多转折点与应对措施,及时调整战略,光伏行业在未来十年内仍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增长潜力的行业。